
物流发展到今天,仍然有部分惊世美味,无法走出生长的那片土地。它们大多享有相似的特征:本地价格极其便宜,仅出现两周左右时间;哪怕尝试快递,运费不仅天价,收货后还 可能有一半耗损。
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作者,分享他们身边“快递时代的真·奢侈滋味”。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滋味?也留言馋馋我们呗!

“是恩桃儿,不是樱桃!”只要我在网上发了老家恩桃儿的图,就得不厌其烦地去纠正下面留言的人。

然而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说服大家,四川方言里的恩桃儿/恩特尔,是四川特有的中国本土水果品种,和樱桃、车厘子太不一样了。它皮薄、只有指甲盖大小,颜色有橘红、有深红,是特有的四川春夏色系。
在本地买,价格仅仅在5元到10元一斤之间,完胜那些“皮糙肉厚”的车厘子;更不用说那一口下去,汁水充盈,七分清甜,三分果酸的口感,哪是其它水果望尘可及的。

●快递的恩桃儿,能卖到100+元/斤
如果还有外省朋友要跟我争辩,国产“恩桃儿”不过就那样,我只能无奈地回一句,你们吃到的都不是我说的恩桃儿。
恩桃儿太过娇气,仅仅用水清洗一下,表皮就能发生破裂。指甲摩擦或塑料袋刮擦,马上破相给你看。如果堆着放,只需一夜,最下面的樱桃便会毫不留情地发黑、软榻,发酵,即便冷链空运加持,也经不住运输中最基本的颠簸。我曾经有次买了恩桃儿放在塑料袋里,城里晃了大半天拎回家,结果那堆小可怜已经像被暴揍一场,烂得差不多了。我只能退而求其次熬成樱桃酱,但白糖、柠檬加入后的恩桃,已没办法留住原本最出色的果香。

所以街头跟垫着叶的小恩桃一起出现的,往往是一块商贩手写的纸牌子:过瓦!!! 意思就是只能用手轻轻捧起来,不能一颗颗挑,更严禁翻找、手抓,这是四川人从小被教导的规矩。
恩桃儿最好吃的时刻,大多是在每个四川娃的童年。小时候在农村,下河洗澡回到家,恩桃儿早早被外婆洗好了,温柔抚平在竹篮里。我最爱和姐姐们一起比赛谁吃得快吐得多,恩桃儿一把把塞进嘴里,用舌头裹完果肉,轻轻抿去果籽,将酸甜的黄色果肉悉数融化,再像机关枪一样吐籽出来,很有成就感。吃到嘴巴发麻,果子也不必摘了,它们被外婆摇下来,拿去让鸡也过过瘾。
长大去城里念书后,在这个季节回去吃恩桃儿的次数就变得寥寥可数。而且恩桃树挡了院子的路,舅舅妈妈都劝外婆砍了,但外婆不听,还是留了下来。她说我们总会回去吃的。为防止鸟儿啄食,它还给恩桃儿套上塑料袋,这几年驼背的外婆够不着树了,就换成了崭新的纱网,一劳永逸。但年复一年的,鸟吃了,雀吃了,烂到最后鸡也吃了,我们还是再等“下一次回来”。

外面的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恩桃儿的味道,外省工作后,我似乎也快忘了这种娇气的味道。每次打视频的时候,外婆都要絮絮叨叨几句“夏天怎么不回来呢,你们都没吃上那恩桃”。听我妈说,最近几年,那恩桃树已彻底荒了。

这几年打着新疆“瓜果之乡”旗号卖水果的直播间越来越多了。外省朋友常会私底下发链接给我这新疆人“鉴别”,而我通常会告诉他们,只要是新疆本地发货的基本没问题,强大昼夜温差下,新疆水果个个甜度爆表,几乎不会碰上难吃的。
“你们吃得最多的,是哪种?” 但如果有外地朋友这样追问,恐怕他就要得到让他失望的答案了。因为我们吃得最多的水果,运不出新疆。

我说的就是新鲜无花果。你或许可以空运买到山东的、云南的,青皮的,紫皮的,但无法在合理成本内买到新鲜且卖相完整的新疆黄皮无花果。物流发展到今天,新疆的无花果依旧走不出新疆。
没走出新疆之前,我还不懂鲜无花果的好。只知道夏天一来,这东西就随处可见,随买随吃。我们当地人吃之前有个小仪式:手在果子上用力一拍。科学的讲法是为了让糖分分布更均匀。虽然我对这说法存疑的——毕竟吃过的人都知道它宛如蜜糖plus甜度,实在不必要再多一道工序。入口瞬间细腻软嫩的果体瞬间融化成一股绵柔的甜水,在口腔爆炸,大概是能吃到的最极致的甜的水果。但这种拍打的吃无花果仪式,还是十分“诱人的”,也似乎是本地人之间彼此默契的手势,彰显出自己也很懂行。

在水果大多都是按公斤卖的新疆,只有无花果会按个卖不称重。本地人很少一次买三个以上,因为需要现买现吃,买多了回家放晚上就不好吃了。摊主附赠的肥厚树叶,除了可以包着鲜无花果完成拍打仪式,也能成为避免黏糊手的佐餐“餐巾”。
这几年来南方工作,同事得知我老家是新疆,就会拜托我给她买“糖包子”。刚开始我对这名字有点疑惑,看了图片我才知道,就是我们那种新鲜早黄无花果。“我有朋友去过新疆,跟我回来说你们那的糖包子无花果吃起来惊为天人,我上网买了一箱,又贵又不甜又渣口感,应该是被坑了。”

我哈哈大笑。从小我就被耳提面命,新鲜无花果吃多少买多少,带回家放不住,上午摘下午就烂了,有时贪心多买几个,结果轻微挤压,糖分就开始外渗氧化在表皮上形成黑色霉斑,放超过几个小时,已经会有种发酵后的酒味不好吃了。新鲜无花果连新疆人家的冰箱都没怎么去过,又怎么能经受住长途奔袭?
同事听了后更好奇了,一路追问那这新疆无花果糖包子到底是什么味道,我只能想到甜,很甜,一种物流时代再发达也换不到的甜,一种只属于新疆盛夏的,距离城市很远的甜。

每年 4、5 月,身边的粤圈太子爷总得往中山、江门方向跑几趟。
这两个地方除了是全省顶尖农家乐荟萃之地,还有些佼佼者大排档酒楼,每年就开门这么几个月。但能如此吸引粤圈太子爷们不辞劳苦奔赴去吃的,并不是什么名贵食材,而是菜市场里售价不过十几块一斤的黄沙蚬。

“系广州,再贵你都食唔到咁靓嘅。” (在广州,花再多钱你也吃不到这样的好东西) 几乎是每个在山卡拉农家乐坐下涮碗筷的粤圈太子爷的开场白。“呢 d西江鲍鱼,油盐清蒸,蒜蓉蒸,焖鸡,好食到震!”
西江鲍鱼,指的就是西江黄沙蚬,中山、珠海斗门、江门睦洲一带的西江水域,因为珠江与南海潮汐在此相汇,涨潮时,海水裹挟浮游生物涌入;退潮后,淡水冲刷有机质沉淀。这一咸一淡的缠绵,促生出了独特鲜美的黄沙蚬,既比海蚬少腥气,又比普通河蚬多很多分的鲜甜。
最好的黄沙蚬需满足多个条件才能出现:生长在10米以上深的黄沙河床、经咸淡水交替滋养、壳薄到能透光,每年仅仅是清明前后时间,才是蚬肉最肥美的时间,没有了西江特有的水流与微生物,蚬肉便失了那份软糯带甜的魂;非当地人一般捕捞还捞不到上好的黄沙蚬,要靠经验丰富的渔民驾蚬船顺流横拖特制蚬耙,45°角插入沙层,确保蚬离水即闭壳,不带泥沙;而最后一个条件更为严苛,黄沙蚬离水后需几小时内迅速烹饪,否则极致的鲜味将迅速流失。

无论交通和物流再发达,不站在河边的人就无法吃到这口鲜。当然,这些对于粤圈太子爷,都不是什么难题,蚬不来见我,我就去见蚬。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里,江门冲口渡口,斗门莲洲镇,中山港口镇的渔村农家乐门口,都挤满了粤e,粤 x,粤 y 车牌。
蒜蓉蒸是最常见的烹饪方法,大火快速蒸熟后的肥美嫩白蚬肉迫不及待脱壳而出,吃起来嫩滑饱满,蚬汁鲜香浓郁,一口啜一个,齿颊留香。调味一定要用当地压榨的纯正花生油,配上些许辣椒、蒜,全部切碎捣烂后洒在黄沙蚬的表面,再淋上油、白酒,助力蚬肉的清甜鲜美更尽情地释放出来,蚬上桌后,也要抓紧时间,把汤汁混合调料快速和蚬搅拌均匀,趁热一嘴一个,此时的黄沙蚬吃起来清甜得能让人拍案叫绝。

每家以黄沙蚬为招牌揽客的酒楼,都会号称自家认识技术最好的捕捞师傅,以及不断创新独门的烹饪秘法;今年我就分别在不同餐厅,吃到了用野山椒蒜蓉蒸的黄沙蚬,以及黄沙蚬陈皮薏仁一起入汤的冬瓜盅,每种味道,都是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精彩。
物流再发达,有些被不断赞颂的味道依然无法远行。黄沙蚬的鲜,注定只能属于西江的水;只属于那些愿意放下身段,穿过拥挤高速公路车流不辞劳苦前来,坐在红色塑胶椅蹲守一盘不锈钢大盘的虔诚食客。

我并非从小在宁波长大,但作为半个宁波人,小时候每次去妈妈的亲戚家玩,几乎一定会吃的就是苔条饼。尤其是我小阿公,也就是外公的弟弟,家里永远都有苔条做的酥饼和干燥的苔条。小时候不懂,就知道这个绿色的粉末是日常。市场上从来没有现成的苔条粉卖,都是自己家弄:小阿婆从菜场买回来干苔条,铁锅烧热以后再“拷一拷”,然后自己捣成粉。

弄好的苔条粉,煎年糕撒一点,炒花生米撒一点,而且无论做什么都要配糖和盐。于是,原本没啥味道的东西,在苔条粉和糖盐的作用下,拥有了大海的咸腥和咸甜。小时候我对它印象一般,没觉得好吃也不觉得难吃,我不知道的是,它竟然独属于这个地方。

我是看了风味人间5才知道,它学名原来是浒苔。只存在于每年冬末春初的咸淡水交汇潮间带,像地毯一样铺开在滩涂上,采收几乎只能靠人力。记忆里我只见过新鲜浒苔几次,只在很少的菜摊有:一个塑料桶,上面扣一个带孔可以沥水的塑料盆,外加一双筷子,新鲜苔条就在里面,跟“呕吐物”一样,又像水里泡了很久的头发,黏黏的。

小阿婆几乎看到就会买,蹲下来,在桶里用筷子捞一点出来,放在沥水篮里让老板称重。回来后的吃法也简单“暴力”:洗干净烫一烫,酱油和糖拌一拌。在今天会看,它的口感其实挺有意思,像燕窝,也像莼菜,但那会儿年纪小不懂,被模样劝退后,就几乎不碰了。
如今物流方便了,可以简单买到干的苔条,真空压缩送到家,甚至都没破损,我也会学者学着记忆里小阿婆的模样,把干苔条捣成粉末做苔条年糕。但新鲜的苔条,就再也没吃过了。如今小阿公和小阿婆都已仙逝,身边也再没有人会主动买新鲜苔条回来拌着吃,但我却发现自己更频繁的想起那个味道。

如果中国不同地方的大海有自己的滋味,那宁波这里,应该就是拌新鲜浒苔的甜咸味道。它独属于这片海,这里人,走不出去,也不需要走出去。
本期作者|chris、 二狗、斯小乐、季迟邦
编辑|梅姗姗、斯小乐 视觉/创意|BOEN
摄影|斯小乐、梅姗姗、小红书@大宝吃饱、@贩卖日落Laurel、@semilady、@Woote、@叮叮享铛铛
上一篇:昨夜今晨国际外盘头条一览_2025年4月22日_财经新闻_特朗普_赫格塞斯_美国司法部
下一篇:没有了